仁义为怀,成就世界格局

———从“仁”的角度简评《菊与刀》

期次:2023年第9期    作者:商学院赵乙蓉   查看:53

第一次听说《菊与刀》,是在英语选修课上。当时老师讲到 “文化” 这一部分时提到了这本书, 说菊花与武士刀是日本文化中的两个截然不同却又极具代表性的意象,《菊与刀》 正是西方国家为了分析、 研究日本社会和日本的民族性所作。 后来随着日本排放核废水事件的蒸发,各种观点在网络上被吵得沸沸扬扬, 我便想拜读一下此书,窥见一隅外国文化,客观理性地解读热点事件。

说到菊花,容易联想到辉煌绚烂的盛放,而说到武士刀, 又有一种快刀斩乱麻的冷静决绝之感。 这两个意象本身含义迥然不同,很多日本人留给别人的印象也同样矛盾: 他们一方面拥有菊的美丽、安宁、优雅,在生活中彬彬有礼、注重礼节;另一方面又有着刀的残暴、无情,在战争中肆意屠杀、毫无人性。

《菊与刀》这本书从七个方面阐述了日本人的性格和文化特征,分别是:等级制度、恩与报恩(义务)、情面、享乐、道德(人生观)、自我修行和育儿。 在此我主要以等级制度和道德为切入点,展开对“仁义”的联想。

了解过日本文化的朋友们都知道, 日本人待人接物的礼仪十分周到, 比如见到前辈要鞠躬,对上级说话要用敬语,顾客点餐时服务员要俯身甚至蹲下等等。 这些繁琐、甚至有些严苛的规则,其实来源于他们森严的等级制度。 无论是处理家庭关系还是国际间的交流合作, 日本人始终秉持着一个“各得其所”的等级原则,这种原则让他们心甘情愿地在上位者面前让出自己的尊严, 也使他们心安理得地支配和蹂躏他们眼里的弱者。

其实中国也有等级制度。 尊老爱幼、尊师重道无疑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在法家思想中更是大力推崇“君臣上下贵贱皆从法”。 但中国人的思想内核远不止这么简单, 百家争鸣使多种思想百花齐放、协调相辅、互相制衡,这种文化大杂烩使我们难以走入极端。 其中,我国主要推崇的儒家思想“仁义礼智信、温良恭俭让、忠孝勇恭廉”就以“仁”为核心,使我们的礼节脱离了死板教条,是中国人几千年不败于世的根本。而《菊与刀》中谈到,日本似乎更倾向于将“忠孝”作为核心,这就使得“行仁义”这种大道被演化得愈发低贱, 他们的全局观与慈悲情怀就相对欠缺了。 日本人的礼貌言行更多是出于个人义务是否尽到、自己的名声是否受损的考虑,而中国人则是出于内心对他人的尊敬与接纳。

缺乏“仁”作本质,缺少对万事万物的包容与体谅, 也就导致日本人的善恶观并没有那么明晰,这也解释了作者概括的“日本人生性极其好斗而又非常温和;黩武而又爱美;倨傲自尊而又彬彬有礼;顽梗不化而又柔弱善变;驯服而又不愿受人摆布;忠贞而又易于叛变;勇敢而又懦怯;保守而又十分欢迎新的生活方式”这种矛盾性格的原因。 日本人对道德、对人生观的解读是遵循着由日本、道德律和所谓“日本精神”所规划的那条人生道路的, 而没有装下对世界的怜悯, 他们所强调的等级规则也仅仅局限在他们认可的狭窄的世界观里。

读完此书, 我认识到日本文化身为东亚文化的一部分,与中国有很多类似的地方,比如一些佛教文化、对自身边界探索的思考,都与我们相吻合。 虽然日本人的高度自律和绝对忠诚值得我们学习,但是一个民族如果没有“仁”做指导,必定陷入拘小节而无大义的窘境。 在当下世界发展的大格局中,有的国家提出“本国优先”,想的是如何“让自己更美好”;而中国提出的“一带一路”倡议是“让世界更美好”,这无疑是对仁义品质的完美诠释。 历史与实践也必将会证明,只有怀着仁义之心待人接物,有原则、有底线,不因一己私利而迫害他人, 不因一时成就便得寸进尺,才会形成天下大同、和谐共进的世界格局。